9月16日晚上7点,商学院新生学科专业教育讲座通过线上的形式顺利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德旭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社科大之“学”与“习”》主题讲座。此次讲座由商学院党总支书记何辉副教授主持,一百多位同学聆听讲座,大家反响热烈。
主讲人介绍:
何德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成本研究会会长。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等十余项国家和省部重大课题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合著)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二百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三次获得中国金融学最高学术成就奖——中国金融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多次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决策信息奖。2018年,出席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经济形势座谈会”并发言。
讲座内容
讲座伊始,何教授首先代表商学院全体师生向147名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祝贺大家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何教授向2022级新同学介绍了商学院的建院历程和专业设置,帮助大家对商学院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面对新入校的同学们,何教授选择《社科大的“学”与“习”》为题,从长辈、老师和科研工作者的角度,对大家在社科大的学习和生活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大学的学习
何教授首先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他借用经济增长理论,为大家讲述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并进一步指出,教育是人力资本的决定性因素。他建议新同学们利用好在社科大的学习时间,扎扎实实地打好知识基础。而知识并非教育的全部,何教授引用了爱因斯坦的名言,“大学教育的价值,这个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何教授强调,在大学阶段,学习的对象不应当再局限于具体的知识,而应该把思维的培养作为更加重要的目标,从学习知识点转化为学习思路。应当学会在不同的表象背后,通过质疑、辨析,通过实证、推理等方式来对事物的本质做出解释、做出判断,进而做出最优的选择。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何教授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为大家讲解了学会思考的重要性。
何教授希望大家都可以尽快步入批判性思维的阶段,以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中间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作为结果。
为了更好地讲解“学”与“习”,何教授大家介绍了社科大的建校历程与办学特色。社科大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研究型大学,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为办学方向,致力于培养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层级研究人才。
二、 社科大的“学”
何教授从“学”开始讲起,繁体的“學”意为通过上面(前人)对变化(规律)的理解、沉淀,孩子在下面稳定的建筑物里得到学习与成长。社科大的“学”首先对应的是老师的“教”。社科大依托社科院办学,“科教融合”是社科大最显著的特点,社科大的老师也包括了来自社科院的学部委员、研究员、副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及国内外知名教授、国家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内外知名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近年来,社科大努力落实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实行研究型教学,不断加强科研与教学的政策协同,以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以科研思维创新教学模式,以科研资源改善教学条件,以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创新。“师徒制”是社科大特色的培养方式,何教授鼓励新同学们要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
1. 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
在教师进行研究型授课的同时,我们学生怎么样来进行研究式的学习呢?何教授提出,一方面同学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对于本科生而言,要在课业学习中,探寻知识点背后的逻辑,形成点、线、面的思考方式;对于研究生而言,要在看文献过程中,思考、总结文章的叙事逻辑,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推理。
2.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思维培养方面,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也许短期内并不能看到成效,关于短期和长期的“投入”与“产出”,何教授进一步指出,同学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他引用欧阳修的“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提出了自己的期望。他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时代的大潮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可堪大用、能当重任的栋梁,为追求真理、改变世界、提高人类福祉而奋斗。但是如果我们计较于眼前的一城一池,最终不会有大的发展。
3. 关注时事政治
何教授强调,社科大的学术研究不仅仅致力于拓展学术的边界,更在于研究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他希望同学们关注时事政治,以关注和思考时事政治为起点,继而逐步学习研究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进而才可能有机会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不仅是前面提到的“得其大”一个重要的实践路径,更是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层级研究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4. 学习文史哲
何教授指出,虽然商学院的同学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但作为社会科学整体中的一个部分,经济学和管理学也不能够脱离其他学科独立存在。如果同学们只是单纯地从经济学或管理学理论去分析某一现象,那么很可能不能够探究到最本质的底层的逻辑。他引用约瑟夫·熊彼特的一句话,“没有什么事是纯粹经济的,其他维度永远存在,且往往更为重要”。他提出创造性的思维多产生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并鼓励商学院的同学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在文史哲的学习方面多投入时间和精力。
5. 主动利用资源
社科大拥有健全的文科学科体系,包括了文学、哲学、历史、经济管理、社会政法、国际政治等等,社科院几代学术大师和专家学者积极地推进哲学研究和创新,创造了一大批对于文化积累和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辉煌的成果。何教授鼓励大家充分利用好社科院的资源,主动关注感兴趣的课程和前沿讲座,多与老师沟通交流。何教授嘱咐道,大学阶段,不再有家长和老师为大家安排好所有,同学们更多地需要自己做好规划,要更多地要求自己自主自律、积极主动。这也是将来走上社会之后,必须而且也应该拥有的一个能力。
三、 社科大的“习”
小鸟在日光下练习飞翔
反复练习、复习温习
1. 练习写论文
何教授谈到,在研究式“学”的过程中,大家将逐渐学会怎么思考,在接下来就可以通过写论文对这个过程进行反复的练习。一篇高质量的论文,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选题,必须同时具备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高质量的论文要有非常严谨的处理过程,无论是逻辑的推演,还是数据的收集整理、模型的设定、变量的度量、结果的分析、他因排除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非常严谨的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何教授指出,写论文时一定要有读者意识,怎么样高度地提炼研究问题,怎么样阐述研究的意义,怎么样让文章具有可读性,都要求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良好的表达。通过练习写论文,同学们的知识体系、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就逐步地构建起来了,能够为将来的研究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何教授提醒大家,不要认为我们离写论文还很遥远,“边干边学”是最好的方式。
2. 注重实践&实习
何教授指出,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离开具体的实践很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鼓励大家利用假期的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去实践去实习,可以带着思考和观察,待开学之后返回学校和老师们来讨论疑问,寻找答案。
3. 学会与不如意共处
何教授谈到,在未来阶段,一些同学在学习生活一段时间以后,会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会失望,甚至会迷茫。这是在任何高校、在人生的任何际遇中都可能碰到的情况。他鼓励大家要学会和不如意、不完美相处。学校教育的一个很大意义在于学生在校期间,以最低的成本试错,通过种种试错,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好包括心理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准备。同学们将不会是一个人在应对,老师们会永远和大家们站在一起,为大家的成长保驾护航。
最后,何德旭院长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大家共勉,并再一次宣读了院长寄语。
何教授再一次对新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老师,我们都热切地期盼与你们携手前行、共谱华章。也祝愿我们每一位新同学在社科大学好习好,愿你们放飞青春,放飞梦想,扬帆远航,成就最好的人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