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下午,商学院2025级本科新生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午后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内,从远古陶器的指纹到商周青铜的纹饰,一件件文物如同打开文明密码的钥匙,让同学们在“考古中国”的宏大叙事中触摸华夏文明的根系。夜幕降临,一场《家书》演出则将历史拉回烽火岁月,那些饱含家国情怀的文字通过艺术演绎,化作直击心灵的精神洗礼。从文明探源到精神寻根,这场研学之旅以“实物+情感”的双重叙事,让新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了与历史的深度握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所观所感吧!
刘飞悦
步入庄严的历史研究院,扑面而来的是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庄重的人文情怀。看着一件件承载着千百年风霜的古物,我仿佛也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与智慧的仙人对话,与最初的中国同频。观历史文物,感中国情怀,悟青年梦想。
话剧家书,带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演员们精湛的演技,铿锵有力的台词以及对话剧表演崇高的热情和尊重。他们仿佛真的魂穿到少农,通过表演的形式,诉说着英烈的不甘,苦楚,酸痛与泪水,让我们看到以少农为代表的烈士们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勇气与格局,信仰与热血。正如家书章节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书背后不仅是烈士对家人的告白,更是写给当代青年的“新教材”。
此次活动让我收益良多,以此简单几句,与诸君共勉。
张雨彤
踏入中国考古博物馆,仿佛瞬间跌入时空隧道。那些沉默的陶片、青铜与玉器,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图片,而是带着温度的物质史诗。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应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在观看《家书》这一舞台剧后,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倒在黎明前夕的黑暗,他们为了革命的成功甘愿潜伏在黑暗,尽管他们的名字不被世人熟知,但是山川会记得,日月会记得,我们也会记得!
孙羽彤
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有感
今天教官带领我们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其精妙绝伦的文物给了我很多文化启示。
踏入中国考古博物馆,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那些历经沧桑的甲骨青铜,带着文明的印记,在灯光下诉说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朴拙,商周的青铜礼器庄重神秘,每一件出土文物都是先民智慧的物质载体。考古学家手铲下的细细清理,让沉睡千年的文明碎片重见天日,拼接出中华文明的发展图谱。
此次参观让我深刻体会到:考古不仅是发现历史,更是解读文明基因的钥匙。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刘盈岐
观千年文明,悟大国泱泱
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仿佛踏入一条穿越千年的文明长廊。展柜里,良渚古城的玉琮温润如初,刻满神秘纹路;殷墟的甲骨静静陈列,承载着最早的文字密码;宅兹中国的古老,沉淀着“中国”二字的雏形。
每一件文物都不仅仅是冰冷的展品,更是鲜活的历史见证。它们从泥土中被唤醒,带着先民的智慧与温度,让我真切触摸到中华文明的根系。走出展馆,心中满是震撼与自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份跨越千年的文明传承,正是我们民族最深沉的底气,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王倩倩
步入中国历史博物馆,犹如踏入中华文明的史诗长廊。从远古的青铜重器到盛唐的丝路遗珍,一件件国宝不再是课本上的图片,而是可感可触的历史见证。凝视“后母戊鼎”的斑驳纹路,仿佛听见穿越三千年的文明回响。民族的自豪与文化的厚重油然而生。历史并非尘封的过去,而是我们血脉中奔流不息的精神源泉。而观看话剧《家书》,则更是这点的有力印证。双线并行的“戏中戏”叙事,展现了两代青年人的精神对话和对生命价值的叩问。专业精致的灯光布景,体现了《家书》剧团的别具匠心。在冷少农和方绍闻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一封封家书跨越历史,升华为一代代青年寻求信仰,传递精神火种的“精神家书”。
何棋
今天在学校组织下去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内心十分激动,因为家乡的城市在人文建设方面是十分匮乏的,那些百千年的智慧结晶,往往只在历史书上才能一瞥其美妙的姿态。
脚踏深棕色的地板,仿佛像踩远古的土地上,昏黄的灯光安静地抚摸着每一件文物,整个空间是那样旷远,仿佛回荡着远古的号角声,编钟声,还有千古文人的喃喃自语,让我深深陶醉
家书让我见证了一位舍小家为大家的烈士——冷少农,当他的母亲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儿子已经牺牲时,我泪如雨下。雨花石的晶莹不能道尽壮士的精血之魂,几个小时的话剧也只能瞥见壮士的一隅。
马海雅
在考古与家书间触摸民族血脉——中国考古博物馆及话剧《家书》观后感
2025年9月9日,我随社科大军训团队一同前往中国考古博物馆与中国历史研究院进行参观。
踏入中国考古博物馆,理性思维惯常运转的理科生大脑第一次被历史的光晕笼罩。玻璃柜中的青铜器静默如迷,它们的纹路与铭文仿佛古老文明的方程式,等待后人解读。而当《家书》中抗战志士的呐喊在剧场回荡,两种不同形式的“文物”突然产生了奇妙的共振。
考古标本记录着中华民族的物质基因,泛黄家书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密码。前者以实物证实我们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后者用情感展现民族危亡时的人文光辉。作为理科生,我忽然顿悟:真正完整的认识不仅需要数据分析,更需要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这场参观让我触摸到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它既沉淀在考古遗存中,也流淌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家国情怀中。
陈卓名
一纸信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观《家书》有感
坐在台下看社科大《家书》时,最触动我的,是舞台上那束追光——一边是当代大学生捧着泛黄信笺轻声诵读,一边是革命烈士冷少农伏案疾书,两束光在幕布前交叠,像一场跨越近百年的对话。
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全剧用“家书”串联起细节:信里叮嘱妻儿“为国牺牲无憾”的字句,与当代学生讨论“理想与选择”的台词碰撞,突然让人读懂纸页背后的重量。当演员念出“我怕的是不能为人民做点事”时,剧场里的安静格外有力量,原来红色故事不用刻意煽情,真实的信仰自会动人。
散场时手里紧攥着家书宣传册,我忽然明白这出戏的意义:它不是在复述历史,而是让我们借一封家书,触摸到前辈的温度,也看清自己该走的路。
许如心
从陕历博到考古馆:看见历史的经纬
今日在考古博物馆,恍然重遇暑假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记忆。陕历博以磅礴气势陈列周秦汉唐的瑰丽重器,而考古馆则用探方土层、青铜作坊与铭文解读,默默揭示这些文物如何从尘土的缝隙中被唤醒。
在陕历博惊叹何尊的“宅兹中国”,在考古馆得见青铜铸造的范模痕迹——前者是历史的华章,后者是文明生成的密码。正如考古学家的手铲既能剖开地层,也能连缀文明断片,两馆对照方知:器物之美终要落脚于解读之功,而我们青年学子站在考古学与历史学的交汇处,更应习得这种既见树木、亦见森林的视野。
历史不在玻璃展柜中,而在问题与证据的碰撞里生生不息。
吴语桐
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仿佛踏入一条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仿佛亲手翻开一部厚重的“地下史书”。从旧石器时代的粗糙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精美的彩陶与玉器,再到商周青铜礼器上庄重的纹饰,每一件展品都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文明的“活化石”。旧石器时代的石斧、良渚的玉琮、殷墟的甲骨,每一件文物都褪去了岁月的冰冷,静静诉说着先民的生存与创造。
在这里,历史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文字,而是能触摸到的文明脉络。短短一程,不仅看到了文物的精美,更读懂了中华文明延续不绝的根与魂。
王陈希
《家书》观后感
《家书》这一作品,主要以“演课本剧”为主线,讲述了革命烈士冷少农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冷少农这一人物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典型,他负责地下党工作,潜伏于国民党,为地下党组织担任情报传递工作。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面临极大危机。在此时担任地下党工作,冷少农的勇气可想而知。他放弃了家人和个人利益,全心全意为革命奉献,最终由于叛徒的告发,他在拒绝其黄埔军校的老师的招降后,在雨花台就义。这让我想到了古人文天祥的《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冷少农的事迹,具有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下去,认真而脚踏实地地学习理论知识,开展研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毛智宇
《家书》观后感
在新生教育开始的第二天,我们25级“小辛瓜”集体观看了由社科大出品的戏剧《家书》。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新青年,我深受打动。剧中的主角冷少农形象极尽立体而鲜活,他本可以在闲适偏远的贵州乡村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但却毅然决然离开家乡,奔赴救亡图存的一线。他无私担当起党组织的责任,强忍着对亲人的思念,肩负起打入敌情的压力,最后以自己的生命来回报了国家,实乃吾辈之典范。
我们社科大的新苗也要接续这份革命的意志,以自己的力量来为祖国添砖加瓦。
郭道润
地下的银河,历史的星图——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观后感
历史的璀璨总躲在不起眼的角落,古人所见过的星光埋在紧实的土壤里。考古的意义在于何处呢?在于用一铲一锹发掘出流淌于地下的银河,在于慢慢的刻画出历史闪耀的轮廓。
土壤之下,藏着古人的世界。千年之后的聚光灯下,绿松石拼接成的长龙熠熠生辉;展台之上,司母方鼎诉说着曾经的大气与端庄。摄像机捕捉到铜牺尊缓缓流露的原本颜色,彩绘贴金俑静立凝望,回望着过去的繁华……我为古人精湛的技艺赞叹,我也为古人崇高的思想境界感到敬佩,但最让我叹为观止的,是古人的信仰。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微不足道,仿佛天地间的蜉蝣。多少古人为无法看到今人看到之月而悲叹,多少古人又因置身于滚滚长江而感到渺小,但他们仍有信仰。无论是当时对自然界的朴素认知,还是维系社会秩序的伦理纲常,亦或是寄托精神的图腾信仰,他们始终仰慕着自己所崇拜的事物,跟随器物,跟随制度,跟随思想,如同造物主一般,创造出或光明,或黑暗,但终究是波澜壮阔,悠久多元的文明史诗。历史长河的奔流没有黄河的声势浩大,但我们在历史的长河里博古通今,在历史的长河里推陈出新,用历史对照现在,对照未来。古人创造的历史犹如一面铜镜,我们在铜镜里细数古人留给我们的光芒。
考古的意义究竟在于何处?在于探索历史的宇宙,在于拼接出一块块似乎不起眼的历史的星宿。“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和古人同在一片月光下,行走于古今交汇的长河之中。那一条条由古人智慧铺就、由今人脚步走出的道路,被收藏在考古博物馆里,在历史星空的照耀下,愈发清晰地通向一个欣欣向荣的未来。
王佳莹
青铜与热血
踏入考古博物馆,青铜器的纹路里藏着三千年前的呼吸。冷少农烈士的故事在舞台上重演,那封写给母亲的信,字字滚烫。
作为社科大新生,我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冰冷标本,更是血脉相连的温度。考古方坑中的陶片与革命者纸页上的墨迹,原来同是一种坚守——对文明最深沉的守护。学者以手铲解读过去,先烈以生命凿破黑暗,皆是为民族寻路。
作为社科大新生,我深感肩上责任。既要潜心学问,挖掘历史真相;更要传承精神,以青春之火延续先辈理想。这条路漫长却光荣,我愿脚踏实地,不负时代所托。
李钰青
正值军训,校方特地为我们本科新生安排了博物馆之行,以启发我们的历史之思。
考古博物馆里陈列的从来不是"古董",而是切实可感的过去。我看到那些古旧的青铜器上绿色的锈蚀,感受到陶罐中沉淀的手工技艺,触摸到骨器表面磨损的纹路。它们诉说着一个远比文字记载更为真实的历史,也歌颂着无数学者为此付出的时间与血汗。求真笃行的学术精神流淌在这些重见天日的物件中,也照耀着复兴路上我国国家软实力逐步成长的新篇章!
博物馆参览教导我们慎思明辨,红色家书激励我们的爱国基因,历史研究院启迪我们的学术梦想,它们共同编织了我们的大学起点,也将成为我们求学路上难忘的一课!
王佳阳
踏入历史博物馆,就像在历史的海岸漫遂。展柜里的青铜鼎纹路斑驳,承载着商周的灿烂文明;泛黄的书籍信件字迹遒劲,体现了仁人志士们赤诚的爱国之心;锈迹斑斑的革命枪械静静陈列,诉说着先辈们的热血抗争。
每一件文物都是静静的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等待着一个又一个参观者来聆听。从原始部落的石器陶罐,到唐宋的瓷器书画,再到近代的革命文物。站在展柜前,我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传承,也更加明白今日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让我对博物馆“为人民做学问”的初心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景文
《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感》
走进中国历史博物馆我仿佛看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画卷在面前展开,从旧石器时代到如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演变。一件件记录着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文物无声的诉说着中国瑰丽的历史。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汉字,从石器到钢铁。历史的洪流奔腾不息,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歇。身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时期,我辈青年当自强不息,争做有为青年,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时逢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通过参观中国历史博物馆,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和平的可贵。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张甲乐
从距今约几百万年前的古人类起源到唐宋元明清的封建社会,从深受苦难、战火纷飞的民国时期到走向复兴的新时代强国,从精心复原的考古遗迹到仔细修复的文物展品,考古博物馆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让我对中国考古学有了更加深厚的理解。
观看社科大原创舞台剧《家书》时,方绍闻的成长、冷少农以及无数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的赴死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正是一代代《家书》主创团队的精心琢磨,为我们呈现震撼人心的舞台剧,使我们的爱国情怀愈加浓厚。
王志成
参观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不仅是一次视觉享受,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面对一件件穿越时空的文物,我真切感受到历史的深沉与文明的延续。高中课堂上背诵的朝代变迁、文化成就,如今以实物形态展现在眼前,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这不仅印证了课本内容的真实性,更让我明白,历史学习不应局限于记忆,而应与现实结合,思考文化传承的价值。作为当代青年学子,我们有责任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贡献力量。历史告诉我们来时的路,也指引我们未来的方向。
韩轲熠
当走进考古博物馆的那一刻,我被历史的静谧的包裹。空旷的长廊,精美的吊灯,以及古朴的气息,与历史的悠远交相辉映。漫步在博物馆,触手可及的是那藏着千年回声的文物。从仰韶的彩陶见证先民的生活,到商周的青铜礼器,再到汉牍记载的粮仓出入,它们已不在是冷冰冰的器物,而已成为历史的低语,这些看似平凡的一幕幕,却见证了历史的点点滴滴。在文物背后,考古人员的辛勤身影若隐若现,正是在野外的风餐露宿,在实验室的兢兢业业,才造就了历史的颂歌。
文案:商学院2025级财务管理班
封面:商学院团委(本科生)宣传部刘舒婷
排版:商学院团委(本科生)宣传部刘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