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深度访谈
编者按:
读书,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一个人要想拥有充实的人生,就需要知识来丰盈灵魂。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经商联动”再次为大家带来了对老师和同学们的采访,也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总有一个能与你引起共鸣。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与学长学姐交流的第一部分,而读书不在于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愿它每一天都常伴我们左右。
你是怎么选择
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来读呢?
@黄徐亮: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首先要多读书,读到第一本能引发自己共鸣和思考的书,渐渐地就知道自己要读怎样的书了。
@古沛灵:
我每年年初都会给自己列一个书单,每年书单的方向也不太一样,确定方向后我会参考豆瓣、知乎等平台的书单,也会和朋友交流,相互推荐。
@黄健维:
其实一开始读书都是试试吧,慢慢读的多了,就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什么是好书。我一开始是被散文的优美而吸引,再慢慢想要读书的。一开始读,也是乱买乱看:散文集、杂志、鸡汤文、网文、小说……慢慢看下去,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喜欢怎样的风格和作家了。然后就可以根据作家作品、这本书他人读书笔记、读后感里提到的推荐等一步步“顺藤摸瓜”的找到你爱读,适合你的书了。(一开始就从历经时光考验的经典读起肯定不会差,只不过可能会难以坚持和磨灭你读书的喜好。这分别是两条路,选择你不抗拒的一条就好)
@谢呈嫡:
我把自己会看的书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外拓宽眼界的偏通识类的书籍,选这类书籍时一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我提升需要,如看《乌合之众》是出于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读《终身成长》是寻求改变自己思考方式的可能性;另一种是课外补充阅读的专业类书籍,选这些书一般会根据老师和前辈的推荐。
@王近鸥:
我看书还是比较佛系的,通过各种渠道下觉得比较有趣的书有机会我都找来看看。这些书也无所谓适合自己与不适合自己,因为我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不一样的世界和见解来学习、来体验、来享受、来思考。
@郝鑫泓:
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遵从自己的兴趣,一方面听取他人的推荐,同时了解众所周知的经典书籍。通过这样的方法总会找到第一本自己想要去阅读的好书,之后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发现新的问题,这可能就会成为读下一本书的契机。除此之外,阅读不能只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还要读挑战自己的书籍,这样才会让我们走出自己的狭隘与偏见,得到真正的学习与提高。
@康迎:
我觉得我想读的书远多于有时间和精力去读的书,所以一般会根据兴趣或情绪选择。如果是与专业相关性特别强的书,可以询问导师或者老师,他们通常会给出好的建议。实际上如果你有爱读书的朋友,多和他们交流,也能发现不少宝藏书籍。
@欧阳鑫:
先建一个读书清单,范围包括豆瓣top、学校荐书、老师同学荐书以及偶尔能遇到的书里面提及的书;然后就在清单里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了。
@狄硕:
先确定读书的目的,清楚为获得知识还是消遣娱乐。再通过查询作者履历考虑是否有必要阅读。简单翻阅目录确定自己是否感兴趣,之后进行试读看自己是否能够读下去。没有必要过于苛求选最合适的一本,读了就比不读好。
在读一本书的时候,
有什么好的方法或对自己的要求呢?
@狄硕:
读书的方法取决于读书的目的。总的来说,带着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与问题无关的内容可以跳过,与问题相关的内容重点阅读。一本书是读不完的,只是取决于是否要再读,好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不同时期,不同问题阅读获得的收获大不相同。
@黄健维:
我读书倒是很随性吧(可能是因为比较懒,笑)。要求和方法分书吧。大部分的书,对于喜欢的段落和句子会摘录。一些真的特别特别喜欢的或经典和需要深入读的书就会要求自己看多几遍,并收集一些资料(他人笔记和相关讲座课等)来帮助自己理解和体悟,有想法和思绪的记下想法和思绪。
@康迎:
读到自己认为已经有很大收获的程度就好。无论是不是与专业相关的书籍,阅读的驱动力都该是兴趣。不排除有少量值得精读的书籍,但没必要连读书都内卷。
@黄徐亮:
读书最好要能用几个关键词、几句话,大概能和朋友介绍分享这本书到底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古沛灵:
读闲书的时候其实我不太看重效率,但如果不是休闲读物,我会先看一下这本书的目录,了解这本书大概的思路,然后在读的时候时不时回顾一下,在重要的地方做上标记,有必要的话会整理读书笔记。
@刘乃毓:
二八原则,一本书吸收20%就行了,余下80%或是对20%的阐述,或是已经知道的事情,或是超出自己理解能力之外的,那就不强求了。
@郝鑫泓:
我的读书方式主要是两点:一是随时做笔记,同时记录不懂的问题并对感兴趣的点记录下自己的观点感悟和评论;二是尽量把一本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完整的读完,从引言、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也会学到一些正文中没有提及的知识。
@庄妍:
读书的目的是能够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因此我通常会就我感兴趣的话题带着问题去读,喜欢在微信读书app里边读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因为期待和别人讨论互动,所以会倒逼自己积极地思考一些有意思的观点,甚至有时候还会和作者去抬杠(杠精的快乐哈哈哈哈)。因此我对自己的读书要求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对不同视角下看到的观点始终保有好奇,对自己固有的想法有所反思。
@欧阳鑫:
关于书的读法市面上有太多大家的经验之谈,我首先推荐大家看一下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及《谈修养》中谈读书的部分,这可远比我自己能说出来的好。
当然我自己也有一点建议,每个人和每本书都是独一无二的,书有千万种人也有千万种,与其弄明白一个人一个时间读某一本书最合适的方法,不如“功利性”的按照目的去读:你读这本书是为了放松休闲,那么就放松休闲的读;你读这本书是为了补充知识,那么就重点去获取知识。按照毛主席的说法,这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读书也要抓住主要矛盾。
怎样才能达到
日常读书与专业学习的良好结合呢?
@郝鑫泓:
在我看来,这需要进行时间的权衡,日常读书可能对于专业学习没有直接而显著的提高,但是会提高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与知识广度,成为未来厚积薄发的积累。
@黄健维:
我的理解是日常读书应该算是习惯和喜好吧(我也仍处在建立起读书习惯的过程)。日常读书不一定要刻意去求和专业相关和提升专业知识的书籍。当然,可以选择偏专业的书籍,只要不抗拒就好。日常读书就跟着心走吧。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了很久以前抄下的一段话“被分数、作业、论文的压力交错追赶着,经常让我忘了一个事实:我很喜欢学习。知识并不是列在至上需要背诵的要点,知识是每一刻都在重新构建的自己。读到、看到、了解到别人的思想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它能让你知道更大的世界,也能让你探索到更深的自己。”所以日常读书和专业的结合还是跟着心走吧。
@谢呈嫡:
把读书穿插在专业课程学习的空隙中~如果是小说、散文等读起来较为轻松的书,可以利用空闲碎片时间阅读,比如进城的地铁上可以用微信读书APP来看书。如果是难啃的专业书籍,可以在学习任务不重时阅读。
@黄徐亮:
读书最好要能用几个关键词、几句话,大概能和朋友介绍分享这本书到底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刘乃毓:
我认为社会科学是不分家的,无论读的是哪方面的书都会对专业学习有帮助,社会科学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环境有敏锐的洞察力,而这是通过多方面培养的。
@欧阳鑫:
如果“专业学习”仅指提高绩点,那我认为读几本书肯定没有去读教材准备考试有用;但如果“专业学习”是指经济学素养的提升,那么只要去读好书,读的博也读的精,那么就能不自觉的达成读书和学习的良好结合。从需求来看,经济学一定是最需要日常读书的学科之一。经济学既需要如自然科学一样“经天纬地”探寻规律,也需要如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经世济民”求耕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既需要理性的思维、辩证的逻辑,也需要对事件的感知、对社会的洞察,而这些能力和素养很难通过教材去提高提升,而读好书往往就能给大家带来其中某一方面的提升。
@杜珂欣:
我并没有特意要完成“读书和专业结合”这样一个目标,平时读课本也是读书,这或许也算是一种专业结合;除了课本之外,在本专业领域中我会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一些书籍,会在导师推荐的书单中选择。另外还有一个原则,我的老师常说,要多读经典,我们本科阶段是读经典最好的时机,我们此时几乎是对一切都感兴趣,而且时间充足,所以应该多利用这些时间来阅读经济学领域中的经典著作,吸取其中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