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business school
English 学校官网 搜索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教学与科研 -- 专业学位 -- 通知公告 -- 正文

财经前沿讲座|碳中和进程与路径的战略思考

发布日期:2021-07-03   点击量:

 2021年6月2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教授在研究生教学楼120教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碳中和的路径选择与时间进程”的财经前沿讲座。此次讲座由商学院党总支书记何辉老师主持,主办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

主讲人介绍

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博导。经济学博士(剑桥,1992)。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UN可持续发展报告(GSDR2023)独立专家(15人,UN秘书长任命)组成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减缓卷,2021)主笔。曾任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所所长、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UNDP高级项目官员、IPCC高级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能源与气候政策、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发表论文(中英文)350余篇(章),出版学术(中英文)专著2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20多项。

本次讲座中,潘家华教授聚焦当下热点问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当下的经济热点——“碳中和”,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了当今中国碳中和的框架和路径的同时,更是以历史纵深视角和国际视野介绍了碳中和的概念、历程和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战略选择。

首先,潘教授从“碳中和”的概念引入,指出“碳”包括生态中性碳,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生态系统中固有的碳;以及气候灾性碳,即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等产生的生态系统中额外增加的碳,我们需要减少或移除的只是自然界中的生态灾性碳。潘教授进一步强调,碳中和指的是目标时间节点及之后的碳排放的流量动态清零,而不是人为大气碳排放存量的清零,因此可以通过能源替代来实现碳中和。

接着,潘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国际碳中和的背景与进程,在聚焦中国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进程的同时,对其他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历史轨迹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从1992年起,为应对全球持续变暖趋势造成的一系列衍生问题,国际上聚焦净零碳排放的进程逐步明晰。由于中国在全球碳排放格局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因此中国碳中和的实现对全球碳中和进程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的碳中和目标时间为最晚2060年前实现净零碳,这期间化石能源将按照煤炭、石油、天然气的顺序逐步退出,实现零碳能源和碳中性能源的替代。潘教授还通过分析部分发达国家碳排放的历史轨迹,向同学们解释了碳达峰的含义,即碳排放的高位平台期,并指出先发国家要实现零碳仍需努力,后发国家应以碳中和为导向削峰、压峰,缩短高位平台期,实现非对称去碳。

最后,潘教授结合部分国家碳中和的技术路径选择,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碳中和路径的战略选择。潘教授以德、美两国为例,强调了提高能效、加大力度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并指出在当前条件下,可再生能源由于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而极具竞争力,进而表明中国需要通过能源生产颠覆性技术,即提供零碳的同质能源服务来实现碳中和。此外,中国还可以通过化石能源终端消费需求的清零来实现碳中和,因此潘教授再次强调,实现碳中和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

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更清晰地理解了中国碳中和的实现对国内外经济发展乃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对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趋势的认识,拓宽了看待全球经济发展的视野。

文案:学习部

排版: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