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阅读可以
本月为大家推荐书籍为黑塞的《悉达多》,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商学院的小伙伴们一同阅读本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Siddhartha
《悉达多》
黑塞
“彼即是整个宇宙中心”
《悉达多》是黑塞最经典的长篇小说之一。其不是一本佛教故事讲义,也不是释迦摩尼的个人传记,而是一个人对于自己人生历程的不断探索,这个人是书中的悉达多、乔文达,是我,亦是你。很多人对于阅读总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读的书都记不住内容,读书真的有用吗?”答案也许并不在书本身,而是在书籍中的某句话与读者的同频共振里。或许正是不断的阅读提高了遇到一本“有缘”的书的概率。不断的阅读,不断的遇到有缘的书,不断在思考中解决自己的困扰和突破自己的认知,这可能就是坚持阅读的意义之一。而《悉达多》便是这样一本能够让人有所体悟的书。
《悉达多》讲述了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在“灵魂激动不安”时选择离开父母,寻找真我的一生。悉达多一直在寻找,寻找阿特曼,寻找心中的"我“。他离开所有人都喜爱他的婆罗门人群。他追随沙门,坠入空无,依旧不得门法。他步入舍卫城,与乔达摩相遇,却不愿再听任何法义,而是想要求得开悟的“事件"。他与迦摩罗学习爱的艺术,与迦摩施瓦弥学习经商,再次回到尘世声色之间。从“出世”到“入世”,他曾为了内心的平静想要摒弃“我”,后在不断的体验中寻觅“我”,最终在河边悟到这人世间不可言传的“道”。
关于“自我”。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在探索“自我”,很多书籍也在强调着“找寻自我”、“何为自我”。《悉达多》中也提到了“彼即整个宇宙中心”。也许我们很多人是如悉达多般,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去追寻,去盯着目标不断前行。“目标”有时是如此的清晰,然而“我”在哪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依旧在不断的思想漩涡中寻不得半点答案。当我们丢弃了我们,当目标成为唯一的答案,那是谁在完成这些目标呢,实现目标后真正能够感受到开心的又是谁呢?
悉达多自小就知晓淫乐和财富不属于善,但当其真正用眼睛、心灵和肉体去经历了这些才真正了解“我”活在其中、体验在其中时,善是什么,我又是谁。如此想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真正的知道了不是知识层面的了解,而是知道加行为体验后方能觉知,才是真正的知道,知行本是一体。
也许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物欲"是种困扰,"精神"更高一等。但《悉达多》表述世间存在的一切皆好。追求物欲是好的,追求精神也是好的;下雨是好的,刮风是好的。如若我们认为尘世没有意义,相信所有皆为幻想,又为何要去争辩是非呢?以敬畏之心,心怀善念去体验这虚幻。
《悉达多》书籍摘录
“洗礼虽善,但那只是水,不能洗涤罪孽,满足焦渴的灵魂,抚慰畏惧的心灵。”
“他看见他们为一些在他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为了钱,为了微不足道的欲望,为了可怜的尊严而操劳、受苦、衰老......他开始在某些时刻意识到自己正过着荒谬的生活。”
“聪明并非关键。有的人,极少数,如同天际之星,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动摇他,他内心自有律法和轨道。”
“少年时,我只知神明和献祭。青年时,我只知苦修、思考和禅定;我渴求梵天,崇拜永恒的阿特曼。壮年时,我追随忏悔者生活在林中,漠视肉体,忍受酷暑严寒和饥饿。”
“在这漫长曲折的路上,一个男人成了孩子,一位思考者成了世人。然而这条路又十分美好,然而我胸中之鸣鸟尚未死去。这是怎样的路!为重新成为孩子,为从头再来,我必须变蠢、习恶、犯错。”
“他看见孤独年少的儿子贪婪地疾进在炽烈的欲望之路上。每个人都奔向目标,被折磨、受苦难。河水痛苦地歌唱着,充满渴望地歌唱着,不断涌向目标,如泣如诉。”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文案|曹紫璇
排版|胡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