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2018级本科的学长学姐在人生的画卷上纷纷绘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色彩,其中,我们请来了一些保研成功的学长学姐,为大家分享他们保研之路的独特经验。本期让我们来听听2018级财务管理专业唐联洲学长给我们带来的保研分享。
唐联洲
年级专业:2018级财务管理专业
绩点排名:1/29(前五学期夏令营期间);3/29(前三年)
保研排名:2/29
保研院校及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
获奖情况:社科院重大创新工程优秀结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2019)、三等奖(2020);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社科大商学院征文比赛一等奖;“新苗计划”校科研基金二等奖;“互联网加”创业比赛北京市二等奖;“三创”创业比赛校三等奖、最佳创意奖;校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奖学金等等校级奖励。
学生工作经历:2019至今学习委员,2021年至今班长;20、21年度学生代表。
实习经历:中金研究院(保研后)
科研经历:社科院重大创新工程参与人;山东省重大理论与实践项目助研;一篇偏国贸方向的一作实证论文,并参加北大经院论坛;主持“新苗计划”校基金课题,获奖;参与国家级大创;参与另外三段校基金课题;入选第三期“香樟计划”(强烈推荐)以及后续的香樟组;杜兰大学暑期交流项目。
英语:六级622分
PART 01
请问学长你平时是如何权衡学习和活动的时间的?
我整个大学期间其实除了学习没有太多的其他活动。早上七点到八点起床,有课上课,没课去研究生楼110(以前是考研自习室)坐到晚上十点半,周六周天差不多也是这种情况。对我来说,如果大家有其他的课余活动亦或学生工作,我不建议大家上午活动下午学习晚上再活动去,这样可能效果不好,因为活动会把学“心”给冲散,导致那天仅有的学习时间也不能全身心地放在学习上面。如果大家有活动要忙,完全可以把要弄的东西一整天都弄完,回去好好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好好学习,将一周分为学习日和其他工作日,这样整体下来效率也高,收获感也强。
PART 02
你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可以让学弟学妹们学习?
好的习惯谈不上,只是想和学弟学妹交流下平时我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呢,我认为本科期间分为三种:专业学习,科研,竞赛学习。对于专业学习其实我也没什么感悟,我认为可能帮到大家的有三点:
首先,良好的应试方法。对于考试,很多情况下不考察你对这个学科掌握多深,而是考察你卷子上的题能拿多少分。比如拿我们专业来讲,老师们总是喜欢在最后一堂课复习,最后一堂课怎么认真都不为过。所以呢,咨询学长学姐考点、摸清老师的出题风格、点对点的进行复习,至关重要。
其次,针对那些有科研性质、对未来科研、实习工作有帮助的课程,进行延展性、目标性学习。这里我举几个例子,譬如说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等到我们实习或科研时,会发现里面好多的知识超级有用,这种学科我们就要发散学习。在老师讲课之外呢,我们应该针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比如我在大二上跟着我导师进行社科院创新工程,需要对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有很深的掌握,而那时我刚好在上财务会计,因此我的做法是将书本上的那几章翻来覆去地去看与理解,对于不懂的部分每周上课去打扰刘老师,这样一来那部分就充分掌握了,又能学到几个新的财务工具以应对科研。再比如计量经济学,这一科对我们整个学生生涯都是地基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充分利用这样一门课呢?因为我当时跟着王琼老师上的计量,王老师更加侧重基础理论的推导,因此我决定自己再进行实战性的训练,每周结合所讲内容看几篇论文,然后课下再去打扰王老师问问题,一学期下来还是很有收获的。当然啦,不是每一门课都建议大家死命地去抠,那些在未来能够为我所用的科目更适合如此学习,其他科目可以跟上就好。
最后,是一点听课建议。我建议大家每堂课都拿一个电脑或者平板,放着老师的ppt来听。有重点随时标随时画,有批注随时标,又清晰又助于学习,有些老师可能不在课前发ppt,这时候我会厚着脸皮在课前管老师要。
科研其实更多的是我们以兴趣为导向提升自己科研能力的过程。科研大概分为三步走,找科研、做科研、转成果。我其实不建议大家为了蹭项目而去参加科研,一是老师们好心招我们进去,我们为了增点简历项就不好好干活,麻烦了老师自己也学不到什么。最理想的情况是,看到熟悉的老师在做我们比较感兴趣的项目,我们和老师商榷一下自己能发挥作用的地方,然后共同研究。做科研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的过程,我们运用手头的工具,或是学习新的工具方法,来应对譬如数据查找、数据处理,文字撰写等工作。沉下心来做,遇到无法解决的与老师商讨该如何去做,认真对待自己份内的事情,对自己好也是对老师的尊重。当我们每结束一段科研,自己的心智、方法论都会大有增益。根据我们所做的项目,我们可以发散来考虑这段经历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新的选题为我所用呢?我运用的stata和python等工具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它功能呢?每一段科研都应该是自己的一个台阶,不做无用功。
竞赛我个人并无太多感触,只是浅显地觉得,若非充分的兴趣所在,大可把准备竞赛的大块时间用来搞专业学习或科研,只对那些投入小产出高的竞赛予以冲刺性的准备,不是很建议没日没夜地搞竞赛。比如建模比赛,我们可以看看获奖论文的思路和写作模式,备点常用的代码,画点好看的小图;比如数学竞赛,我们刷刷往年的试题,总结下常规题型,争取常考的会,会的不错,不会的写点,这样或许就够了。个人感觉,竞赛无论对简历帮助或是个人数理基础、专业能力的提升都无前两者来的实在。或许是可以增加保研分吧。
PART 03
如今有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一定的拖延症与焦虑,学长你有什么办法克服这些问题保持自律呢?
针对拖延症:我认为所有的拖延都可以理解为对所做的事情调动不起来积极性,言外之意就是这件事在我们的心里不是那么重要。所以我有三点建议:首先,给自己充分的心理暗示。比如说我现在要开始复习计量啦,我突然犯懒,反正这个课十天后再考,那我上午刷一会儿知乎不为过吧,放松放松?不不不,我会想到,我今天偷懒一天,我九天后就会少了一天进行最后一轮复习,那么我就可能对部分难记的知识点掌握不牢,那么我可能就会丢分,那么我的绩点就会下降,那么我的排名也会下降,那么我其他科目的复习时间也会压缩,罢了,把手机一扔早复习完早利索吧!其次,给自己弄一个便利贴,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写在上面贴在桌角上。如果我一天下来便利贴上一个任务都没划掉,我这一天又干嘛了呢?所以要逼自己去学。最后,给自己设置ddl。对于更有自制力的同学,我们要设置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时间去做。譬如说我今天打算把论文的数据找全,我跟自己说,XXX我晚上十一点要看到你找的数据,之后就一直找一直找,就算十一点真的没找完也会比我们晃晃荡荡的找要有效率的多。
针对焦虑:这个真的人之常情,对于焦虑我们更要辨证地去看,正面看,焦虑才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我们才会拼了命地去考英语、去复习、去搞科研,才会弥补上与别人的差距。当然一点不焦虑也不太正常,如果我感觉我比身边人都强了,一定是我的眼光太窄、格局太小了,跳出学校这个圈子,会发现在每一个论坛、每一个科研组、每一个科研活动、每一段实习中都有人比我们在某个方面突出太多,所以我们要构造合适的焦虑。反面看,当我们真的很尽力,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还是焦虑呢?那我就会想,我不如别人又怎么了,再说我以为我不如我又不是真的不如,怎么样不是好好活着。总结一下,不焦虑的时候看看大佬咋样了,焦虑的时候摆摆烂。
PART 04
你是如何更加详细地了解到申请院校的具体信息?
信息分享有三个途径。
首先,把目标院校的官网链接复制到一个excel里,每天早上像看报纸一样挨个点开,如果他们发布什么了立即开始申请,千万别拖。
其次,关注“保研声”等公众号,只要是比较好的项目当天都会立即发推送,看到就申请。
最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拉个小群,每天聊天吹水的时候就知道有什么项目我们还没注意到的,这时再申请。三个步骤下来,没有事情可以逃过我们的火眼金睛。
PART 05
你认为申请夏令营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如何更好地选择到适合自己的院校?
保研主要看以下几点:
首先是本科院校,这个我也不知道怎么准备,挑友好的项目投吧,我来梳理个友好项目清单(以下入营人数为我知道的):人大劳人(三位同学入营)、复旦管院(两位)、人大应经(一位)、北大经院(两位)、北大光华(两位)、深高金(三位)、国科大(四位)、央财对外经贸(若干)。大家或许可以反推出不友好的项目。
其次是成绩(绩点),对于好点的学校这个是一定会卡的,也有一些院会说只要第一,所以这个我们能拼到第几就拼到第几,也别看目前是第一就懈怠了,所有人都在努力。
第三是英语,大致总结一下,对于清北复交人,六级550不卡,580挺好,600不错。其实六级是成本最小收益最高的项目了,我们不要总是指望雅思托福上找面子。填系统基本上都是一定填六级,就算你托福100配上个四百多的六级也有点奇怪,所以不要在任何一次六级上疏忽,绝对不要。如果最后一次六级也考完了,成绩也不理想,去考个雅思,到7的话相当于力挽狂澜了一大波。但是最好还是六级,考个托雅真的好累啊,而且现在疫情反复也不知道能不能考上。
第四是论文,现在无论专硕学硕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大项。这里我展开说一下,对于论文有三步要做:
第一点是写作,这里一定或者说尽力要找个老师,或者师兄师姐带着写,不然自己弄出来的东西不说做的如何,选题上就容易没格局。
选题部分,我们要对应我们投递的方向、目标院校老师们的写作风格、指导老师的建议,再大量阅读《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和top5期刊(一定要看顶刊,其他期刊还会起反面效果,容易拉低我们的学术品位)找到一个很有现实意义、比较好出成果的选题。
之后开始搜索数据,毕竟有数据才有论文,不然一个很好的idea充其量只是一个很好的idea,这里建议大家利用好我们社科院的资源以及老师的资源,有一些很好的数据库,比如BVD数据库,可以查到全球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比如工业企业数据库,牛就牛在量大指标多,很多顶刊都在用,用了都说好;比如国泰安,这个做上市企业方面的还是挺有用的;还有一些我们可以自己申请,比如CHFS家庭金融调查啊,比如北大国发的中小微企业调查啊,可以说选题和数据是两个并行的首要任务,一份好的数据真的真的很关键。
接下来是模型的构建,有很多分享(尤其是保研公众号)都在说必须得用一个很奇怪的方法来回归,显得有技术,这我很不能理解:无论哪个方法都是为了让我们的估计尽可能准确,AER也有用很小的数据量,五大刊也有用OLS进行回归的,只要我们的模型能够不被质疑,我们的估计能够最为精确,便是最好的,不要为了技巧而技巧,不要为了方法而方法。
然后是篇幅,我们的论文一定要完整,该有的检验、该有的机制检验、该有的异质性分析我们一个不要少,哪怕我们本科生做出来的东西略显稚嫩,也要通过完整性证明我们最后的倔强。
当该有的骨架都有了,其他便是文字叙述。这里我们要加强文献使用的习惯,一位老师曾经和我讲过,整篇文章,除了你自己创新的部分,其他所有话都应该是别人讲过的结论,我们不是什么大佬,一定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一点点新领域。因此我建议大家继续读我之前说的好文献,学着人家怎么说的,然后一点一点写,文字部分急不得,所有的表述必须规范严谨,学术大家们可以说话调皮一点,我们不可以。正所谓日看文献几十篇,不会回归也会编。
第二点是老师、师兄师姐的挑错。这里感谢工经所张金昌老师、数经所郑世林老师、经济所王琼老师、北大经院袁师姐、对外经贸展师兄的大力不留情面的批改。可以说批改过程是再创作的过程,老师们很多都是各个杂志的匿名审稿人,审视咱们的文章轻而易举。批改的过程更是我们二次创作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可以吸收这些极其有建设性的建议,丰实我们稚嫩的文章;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夏令营老师审查我们论文的角度,知道我们的文章哪里争议颇多并提前思考,届时从容不迫地进行答辩准备。
第三点便是努力去投各种论坛。我们的论文为了显出其他人所不具备的闪光,更要一些高质量论坛作为背书。这里安利大家几个论坛:经英杯、国发论坛、北大经院论坛,在那里大家会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所有参会者都对学术研究有着一腔热忱,可以说论坛的那些日子是我成长最快的日子之一。另一方面,参加论坛也会磨砺我们的论文,见识到真正的大师会以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去了解、斧正我们的论文。当时在经院论坛上,一位老师仅听了我六分钟的汇报,便提出了三点极为精辟的意见,让我知道我在科研路上连起步都不算,惭愧。
总结一下,有底气地、不慌不忙地、沉稳地写作,虚心地接受批改,积极地参与展示。
最后便是参与的科研项目以及奖项。
首先是科研项目。这里我不建议大家以一种功利的心态去参加科研,或者说蹭项目。老师们真的不会在意我们参加了什么什么项目,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能够说明一切问题。我们参加的项目都要以一种学习、锻炼的初衷去参加,这样才会真正地锻炼到我们,而不是在一些只有名头的项目下浪费我们的时间,到头来还被人家面试老师一语道破:“你这干的都是杂活呀”。有一段到两段经历足以,让老师们看到我们的能力提升与肯干活、能吃苦的精神。
之后是奖项。分为竞赛奖和荣誉奖。竞赛奖有几项即可,多了也没地方写,主要是展示我们具备的能力,譬如说数理能力啊,编程能力啊,不用看到什么比赛就去参加,除了缓解点焦虑、浪费点时间,没什么用处。但也不是说什么也不参加,填系统的时候那一栏太空也不是什么好事情。荣誉奖便是我们获得的三好、奖学金之类的。我参加了这么多夏令营,基本上,不说每个人都有国奖,我了解的每个人都有国奖。这些面试老师们都很好奇问我,“你为啥没有国奖呀?”我就会娓娓道来,从我们学校的体测规则、评国奖方法给老师们开始捋,听完老师们都感觉很有意思,认为引体向上值得多练。所以能争取的还是尽力争取,争取不到问题不大。
PART 06
你所申请的夏令营的各项具体考察形式及内容是什么?
这点各个学校都有保密条款,我就在边界横跳大概说一下,太细了没办法说。
深高金会计理学:只有面试,分为简历面,行为面(为什么选择我们?为什么选择会计等),还会发一个材料,问你的看法。
北大光华会计直博:筛选性质的笔试,给你背景让你来做实证模型,很自由也很考察科研功底;面试有一部分专业面,很大比例的简历面与行为面。
北大经院财政学直博:笔试,考察中微观、高中宏、计量、英语,北大经院有最难的笔试,赢得了笔试就赢得了offer;面试大部分是行为面和简历面,老师们很喜欢你在一个经济学框架下阐述任何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套一些常用的分析逻辑,再把我们的想法嵌进去。还会带两个专业问题。
人大应经直博:先听几天讲座,然后笔试可能略有涉及讲座方面。硕博直博共同答一套卷子,考察经济学基本知识,博士有个加试。面试我不好说,有个英语问题,有个专业问题。
国科大金融硕:因为时间关系没法参加,老师们人真的很好。
PART 07
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夏令营笔试/面试的经验分享?
首先是笔试:因为我面对的笔试大多是经济学相关的,在此多说一些。微观看范里安,看平新乔老师的十八讲,宏观看曼昆,只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需要再看下罗默高宏的前四章。计量都是基本功,看课件我感觉就行了。反正大家准备的时间很充足,准备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我知道的也有备考了一年的。科研不要松手,很多笔试也会涉及科研能力,每天下载点论文读着,就当看小说了。
面试的话,我知道一个方法很好,就是自己列一个面试手册,里面包含了简历面、行为面以及一些专业知识,随着自己参营以及看各种分享帖子再往里面加,感觉还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这里不建议死记硬背,老师巨烦背的,实在控制不了自己背的就只列要点,然后对着点自己面试时候发散来答。此外基本每段面试都有英文问题,大家英语口语不能落下,学校的小花园是个尬读英语的好去处。
PART 08
你能给学弟学妹就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给出一些建议吗?
建议其实刚才的几部分说的差不多了。我再补充几点,首先是思路要打开。假如我们要做一个A的实际影响,那这个数据可能非常难找,计量也无从下手,我们就要看一个切入点。假设我们分析了C对B的作用,可以以小见大看出A的实际影响,那就太牛了,可以把这个论文写成一篇故事。周黎安老师的很多论文都做到了这一点,用一个稳健可靠的回归,以下搏大,说明了一个宏大的社会问题。
其次是兴趣导向。对于初入科研的学弟学妹,肯定都是有一点痛苦的,如果说谁刚开始写论文就乐在其中,那我很佩服。痛苦地写论文结果不见得好,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多读文献。随着文献的阅读我们会慢慢找到一个不那么令人痛苦的领域,然后我们接着来想,这个领域下有哪些是学者们没做完善的呢?诶这里有一个点大家怎么没有谈到啊?好我接着就这个点去看,原来真没有人提到啊。此时已经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思路,在结合老师们的建议下,一个思路已经形成了,这时我们很好奇X政策对Y有什么影响,以及怎么影响的。再之后我们就会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搞清,好多大佬可能定性地谈过X对Y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正面有时负面,所以到底是怎么样的作用呢?如此以来,我们的论文之路便开启了。
最后是我们做论文多少带一点情怀,虽说论文/科研必不可少,我们也要时刻记住我们做的这些是为什么。我在创新工程处理数据的时候我时刻好奇这些年我们的税负成本如何变化、人工成本真的上涨如此之快吗?我在撰写共产党改开以来经济调控章节的时候,将自己代入到当时的一个百姓角色,面对纷繁错杂的经济政策与内外部矛盾,我该保持一个怎样的心境?在写实证论文的时候,我很好奇,是说特朗普经贸保护抑制了我们企业的生产率,还是说这种打击促进了我们自主研发的进程,进而提高了生产率呢?当上述问题被一一解决,我深刻地感觉到自己透过舆论、透过表层数据,真正地对这些重大经济问题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我们做论文一定要有情怀,正如北大经院老师们反复强调的,将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真真正正地为祖国谏言献策。
PART 09
你认为大学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大学最重要的可能是心底的那一份充实吧。我很喜欢晚上十点多从教学楼往宿舍走的那一段路,脑袋晕晕的,学了一天习之后什么也不想。如果走的稍微慢点,可以看到肉肉的小猫,可以看到刺猬,看到过三次黄鼠狼;我还喜欢路过篮球场边上看大家打篮球,自己没时间打看人家打也很有意思。每天睡前都为自己又成长了一些、又完成了一些任务而自豪。
回首三年,我为自己碰到了良师而感激,为自己收获了挚友而欣喜,为自己收获了爱情而庆幸。
PART 10
学长最后可以送给学弟学妹们一句想说话吗?
大学生活本就是一段宽松而又充实的日子,我们不要被世俗绑架了自己的未来,很多时候成功只是被别人定义的,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没有相同的人生,没有适用所有人的成功定义。与其被各方推着赶着向前移动,我们更要明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在这条路上奋勇前进。
最后,感谢唐联洲学长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分享,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